显示标签为“The Eyes 第二期:请善待借钱给你的国家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The Eyes 第二期:请善待借钱给你的国家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Be nice to the countries that lend you money
译/洪欣颖 何诗婷

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他们国家公家和私人债务都被中国承担…
在总统大选期间,巴拉克•奥巴马和约翰•麦凯恩都不约而同地就本国过分依赖他国贷款表示了担忧,例如,在最后一次竞选辩论上,麦凯恩说道:“我们留给下一代的10万亿美金债务中,有5万亿是中国贷款给我们的。”
在今年竞选活动的后期,我有幸与一位对中国的美金储备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进行了交流。他是中国一家投资公司的会长高希青(音译),这家公司“仅仅”拥有大约2000亿的国家外国资产,却将这笔钱用在了可见度最高的投资项目上,它不是简单地拥有国库票据,而是用这些票据换取了Blackstone和Morgan Stanley投资公司的股份。
美国是否会对谁将可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霸主这个问题感兴趣呢?以下对此次金融海啸的看法便出自银行家中颇有名气的一位。其中,他告诉我们华尔街的问题出自哪里,一个有着巨大的内需却仍旧贫困的国家是否该继续资助一个富国,还有美国应如何调整以适应它现在的国际地位。现在我的建议就是尝试去倾听他的观点,而不是一昧抨击或是赞同。
2008年的金融海啸,耗去了中国政府从百姓手中获取的几千亿美金。
我们还没有到最糟的时候,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发生什么。人人都在说“看啊,美元会持续走强。”我却认为这种现象是短暂的,它的出现仅仅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们需要兑现美金去还清贷款。我很乐意跟你们打赌,在不久的将来,美元将出现下跌。
如今美国的经济地位正面临着巨大改变,而我们并不知道它将何去何从。但可以肯定,它将从各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
想想这30年间我们的生活方式。30年前,投资银行对市场的操纵作用是4:1或5:1。今天这个数据变成了30:1,这不单纯是数据上的改变,它暗示着思维方式的转变。
关于华尔街的工作、财富以及美国的文化扭曲
我不得不说,我们需为金融系统注入资金,人们手上留有太多的钱,这是不正确的做法,但是事实已经走向扭曲。
对个人而言,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应得到相应的回报,就大体而言,这些劳动决定了国家的资源配置,可是事实上最聪明机智的人进入律师行,或是成为了工商管理硕士。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中国!绝大部分的聪明学生告诉过我;“我想去美国学习法律或经济。”我反问他们:“为什么?为什么不是科学或工程学?”他们回答道;“看看我的一些小学同学,他们的智商远不及我,但他们进入了金融业并赚了大钱。”所以,这些高智商的家伙进入了金融业。随后,这些人制造了复杂难解的金融衍生物,并把它们销售给买家。
关于十月出台的七千亿救市方案
在与你们的思维模式、你们的自尊心以及你们的自以为是的处世方式斗争数月之后,最终,美国通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份给国民的礼物,那就是——你们是讲求实效的。现在中国人常开玩笑说:“看看美国,看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。”(中国人把近30年的资本主义市场开放称为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”)
当然,这只是个玩笑。很多人都说:“不,现在美国人仍坚持自由资本主义,他们认为这只是一次暂时性的衰退。”这正如我们一位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曾说过:“黑猫白猫,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。”诚然,社会性质的争论在实效面前一文不值。
我们——中国人,中东人,日本人,我们乐意在能力范围内资助你们这些家伙,但要是超过了我们的能力范围,为什么我们仍要养活你们呢?在我们不再援助后,你们也不可能去月球淘金,忘了这个白日梦,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吧。他认为“减少债务,别再期待金融魔术带来的好处,把注意力集中在“真正的经济”上”。
关于股市和金融衍生物以及它们带来的麻烦
多年前,我曾对此做过预测。在1999或是2000年,我和朱镕基总理一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(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)中作报告。他们希望我阐述资本主义市场及其运作方式。到场的都是各部部长,很少有学经济出身的,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向他们解释这些衍生物,最终,我选用了镜子的模型。
首先,你在卖一本书(他举起一本皮装封面的书),它因你的劳动而具有一定的价值。突然一个人说:“我不打算卖这本真正的书!我有面镜子,我要卖镜中这本书的影像”,于是乎,股票产生了。另一个人又说;“我有另一面镜子,我可以卖这面镜子里映的镜子。”这便是衍生物。不久之后,你有一万面镜子,其中,所有的幻象看起来完美无缺,人们甚至开始相信这些镜像就是实物,可忽然间,这些镜像土崩瓦解了,人们什么也没有。当我向大会作这番关于镜子的演讲时,到场的人都笑了。“你怎么能卖一帧镜中的虚像?难道这种行为不是在曲解现实吗?”但这就是美国经济的现状,若要走出这个困境,必将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旅途。我想我们应做一次彻底的清查,然后说:“摆脱90%的衍生物吧。”
显然,这种举措并不会被多数人所接受,否则,他们将面临失业的危险。